寺院。
“想不到佛门清修之地,也是如此这般世态炎凉,佛家讲究众生平等,这里的和尚却如此区别对等,真让人大开眼界。”李信一个人嘴里念叨着,没了一点想继续游玩的心情,转身就想离去。
这时一个大秃子踮着步小跑过来,来到李信面前,一边双手合掌,一边观察着李信。见李信一身华衣,身后还有几个护卫,这不是巨商也是个官老爷。于是脸上堆满了笑容,眼睛眯成一条缝,用讨好的语气讲道:“施主看着面生,是第一回来本寺院吧,下面就由贫僧带着施主四处看看如何?”
李信身边的那个百姓被直接无视了,那人一甩袖子气呼呼的离开了,一边走一边骂着:“死秃”。
李信没做声,他就做了一请的手势,就随着这个和尚开始在寺院里游览起来。和尚虽然不正经,但寺院布局却是很合乎传统的。
中间一扇大门,两旁两扇小门,习惯上我们叫(三)山门。
进山门之后,有钟、鼓二楼相对。左(东)为钟楼,右(西)为鼓楼。一般早晨敲钟起床,傍晚击鼓休息。就是我们常说的成语“晨钟幕鼓”的由来。
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过个山门,中间的天王殿正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,只见弥勒佛满脸笑意。李看到这个塑像,又看看身身边这个讨好自己的和尚,便对这个和尚说道:“法师与佛祖法像相同,都是笑脸迎人,看来是修行日久,佛法高深的很。”
和尚没听出是骂他,还以为夸他呢,有点得意起来,涛涛不绝的讲着寺院的历史。
“贵人可认得这弥勒佛大殿两边的护发是何人?”
这个难不住李信,对着和尚说道:
“东方持国天王:身青色,手拿琵琶。
南方增长天王:身紫色,手拿金刚杵。
西方广目天王:身肉色,手持龙蛇。
北方多闻天王:身青黑色,一手持伞,一手持银鼠。
说完对着和尚说道:法师看我说的可还对?”
“贵人深通佛法,与佛有大渊源,请到后殿上几柱香吧。”
李信一听,原来在这等着我呢,这聊了半天,就是让想我去上香掏银子去。
只见李信笑着对和尚说道,拜佛敬香这是当然,不过既然大师考问了我,我也想问大师一个问题。
不等和尚反应,就问道:“这寺院如此热闹,不知道可招待云游僧几日饭食啊?”
和尚回答也干脆:“我院从不免费招待云游僧人,不知贵人为何有此一问。”
李信大笑了起来说道:“看来佛祖和你看法不一样啊!。”
见和尚不理解的眼神,李信变了声调,用手指着对着弥勒佛背后就是韦驮像,对和尚讲道:“韦驮手中是降魔杵,降魔杵的位置在寺院中是很有讲究的,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,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,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;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,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,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;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,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,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。”
这个韦陀杵平端在手中,而和尚却说不招待云游僧人。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出现了,不是韦陀擅自变了造型,就是这里的和尚已经没有了初心,只认得钱财。
李信最后还是在和尚的引导下,来到大雄宝殿,扔下了五十两香火银。
和尚高兴的拿出笔墨说道:“请贵人留下墨宝。”
李信拿起笔,却不想写在纸上,而是看中了屋里的一面墙壁。想了一会儿,心中有了草稿,就在墙壁上写下了几句:
一夕灵光出太虚,化身人去意何如?秋丹不用炉中火,凡子心头一点除。